文︱韩成科

特区政府早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仅1.5%,远低于市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在内地经济数据不理想,以及高息环境拖累投资意欲等众多不利因素夹击下,香港经济下半年并不乐观。为此特区政府近日抛出“夜经济”构想,期望通过搞活夜市为经济注入活力。


(相关资料图)

“夜经济”不是不好,但“夜经济”是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衍生出来,不应反过来期望靠“夜经济”来搞活经济,这是“本与末”的关系。香港过去“夜经济”出现,是伴随经济的荣景,股楼的飙升,市民对夜市消费有较大需求而出现,如果经济仍然疲弱,市民消费意欲仍然不振,在区内搞一些夜摊、举办几个夜市,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恐怕极为有限。

香港内需市道不振,固然与人民币持续贬值以及邻近深圳等城市近年消费持续升级,对港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因而吸引了大批市民北上消费有关。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港人的消费意欲往往与资产市场有直接关系,简单而言就是资产市场兴旺,市民更愿意消费,相反资产市场不振,市民自然要樽节开支。

这其实不难理解,港人的资产大多投放在股市、楼市之上,股楼不振,市民资产缩水,怎可能有心消费?相反,只要股楼保持兴旺,就算如2019年的极端情况,香港的消费市场依然无受到影响,原因正得益于股楼支撑,这才是香港消费市场的根本。特区政府下半年要撑住经济,刺激消费,一个着力点就是要稳住楼市股市,保住市民的资产,否则就算通街夜市,但市民阮囊羞涩,又何来消费?

香港楼市股市受到大环境影响,不是特区政府所能控制,但至少应该让资产市场可以适度松绑,休养生息,减少人为遏抑,提供更多支持而不是打遏,特别是长期扭曲楼市的“辣招”,更应该研究放宽。

香港繁琐的楼市“辣招”由2010年起接连出台,至今已经有13年。特区政府当年推出时强调这是一种周期性的调节措施,用以遏止过度的需求和炒卖活动,这在当时是无可厚非,其时全球仍处于严重量化宽松环境,在长期超低利息环境下大量资金涌入资产市场,加上内在及外部需求增加,本港土地供应跟不上等原因,导致香港楼价持续飙升,并且衍生出大量炒卖活动。

楼市出现“过热”之时,以“辣招”“散热”是合理的,但13年过去,世界局势已经“天翻地覆”,香港楼市亦已“换了人间”,但“辣招”仍然是“我自岿然不动”,仍然是不能撤、不检讨,甚至不能讨论,这合理吗?将一项周期性、临时性的政策变成长期存在,没有考虑到客观环境的转变,本身已是不合理,更不要说现在楼市的问题已经不是“过热”,而是“转冷”甚至“过冷”。

香港的大环境以及楼市已经出现大逆转:加息潮导致市民供楼成本大增,现时大型银行实际按揭年息已升至3.625厘;外围经济环境不明朗,香港经济反弹乏力;港股表现更远逊于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各种不利因素都对楼市造成沉重压力,楼市交投严重萎缩,新楼更要“大劈价”求售,这些都说明现时的楼市已经不是13年前的楼市,但“辣招”仍然是13年前的“辣招”,甚至犹有甚之,这与香港的经济环境完全相逆背。楼市在外围冲击加上人为长期遏抑,已经摇摇欲坠,在多重压力之下随时出现骨牌式下跌,届时再“撤辣”恐怕为时已晚,香港经济将遭受更大冲击。

更令人不解的是,特区政府强调要抢人才,但现时的“辣招”恰恰与抢人才背道而驰,外来人才来港发展一个考虑因素是安居问题,但现时的“辣招”却要求外来专才在香港置业时须先缴交30%的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从价印花税,待居港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才能退还。这项“先缴后退”的安排根本不是在争取人才,而是为人才来港发展安居设立不必要的障碍,在其他地区都在为外来人才提供各种置业的支持和优惠时,香港却要征收30%的重税,这究竟是抢人才还是赶人才?

政府拒绝“撤辣”固然有自身原因,一方面是认为楼价仍然高企,担心“撤辣”可能会令到楼价反弹,惹来众矢之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舍“辣招”所带来的高额税收,因而拒绝作出调整。但目前楼市调整大势已成,因“撤辣”而令楼价大幅反弹并不现实,反而在撤去人为遏抑之下,可以让楼市重新盘活,由市场决定价格。至于税收问题,“撤辣”有利促进楼市交投,同样有利政府税收以至卖地收入。

对于“撤辣”问题政府完全可以开放讨论,可以广泛听取各界意见,没有必要将任何“撤辣”意见一概不理不睬,摆出一副不作讨论的姿态,更不应视作“施政禁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政策,真理愈辩愈明,对“撤辣”讨论亦当如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