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xt1]

[db:pic1]

由网友 小姐姐讲史 提供的答案:


【资料图】

明朝最痴情的皇帝朱见濡(原名朱见深),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儿子最多——14个!见濡皇帝孙子也不少,但也不能算多,算下有20个呢!比朱元璋的儿子们数量还少了6个。这么多孙子中,为什么偏偏是嘉靖皇帝?难道因为嘉靖皇帝的老婆最多——51个!当然不是!这其实得感谢明太祖朱元璋,是《皇明祖训》让嘉靖从连王爷都不是的年轻人,连升三级——称为君临天下的帝王的!

1、十四个儿子的明宪宗

明宪宗的老爸明英宗,他想做英雄,御驾亲征把自己征成了俘虏,好不容易回来后,还被老弟明代宗圈禁。

2岁的朱见深没多久也成为了前太子,全靠大他17岁的万贞儿宫女照顾他。明英宗南宫复辟后,朱见深改名朱见濡,再次成为太子。等到朱见濡即位,是明宪宗成化帝。

他前后拥有18位后妃,他的最爱自然就是“阿姨贵妃”万贞儿。爱她就让她生个小孩,明宪宗的长子就是万贞儿所生(1466年2月4日),明宪宗是想让他继承大统的,可惜只活了十个月,连个名字也没留下。

三年后,皇次子朱祐极诞生,还不到两岁就封为皇太子,可这个皇太子没撑到三岁就薨了,谥号悼恭太子!

比悼恭太子小一岁的是朱佑樘,他就是明孝宗。皇四子是明睿宗朱祐杬,朱祐杬与皇五子岐惠王朱祐棆(lun)、皇八子雍靖王朱祐枟一个母亲都是邵氏。皇六子朱祐槟为益端王,老七衡恭王朱祐楎,老九寿定王朱祐榰(zhī),老十夭折,皇十一子是汝安王朱祐梈(pēng)。十二王爷泾简王朱祐橓(同蕣)、十四王爷申懿王朱祐楷一个母亲都是杨恭妃。十三皇子是荣庄王朱祐枢。

2、二十个孙子的明宪宗。

老三明孝宗朱佑樘有两个儿子,老大是明武宗朱厚照,老二是蔚悼王朱厚炜。

老四明睿宗朱祐杬两个儿子,老大朱厚熙、老二朱厚熜。

朱厚熜

老六益端王四子,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金溪庄惠王朱厚煌、玉山恭安王朱厚熠。

老七衡恭王朱祐楎六个儿子,衡庄王朱厚燆、玉田怀简王朱厚烃、新乐端惠朱厚熑、高唐端裕王朱厚煐、齐东温惠王朱厚炳、邵陵王朱厚煃。

老十二泾简王只有一个未封王的儿子朱厚烇

老十三荣庄王朱祐枢有六子, 荣怀王朱厚勲、福宁怀僖王朱厚熹、惠安康和王朱厚煦、永春荣简王朱厚烮、富城康定王朱厚然、贵溪端靖王朱厚 (zēng)。

3、一夫一妻一子〇孙的危机

明宪宗是最痴情的皇帝,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一薨,明宪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还不到八个月明宪宗就崩了。

继位的是明宪宗家的老三朱佑樘,朱佑樘不仅是明朝而且是整个封建王朝最专情的皇帝。他专情到什么地步呢!一生只爱一个女人,并且严格践行了一夫一妻制。

朱佑樘

身为皇帝,没有一个嫔妃,只有一个皇后——孝康敬张皇后。作为家天下的皇帝,一夫一妻很容易出现继承人危机!孝康敬皇后为朱佑樘生了两个一女两儿,女儿是太康公主,儿子我们上面有介绍,但老二朱厚炜夭折了,伤心的朱佑樘追封他为蔚悼王。明朝的皇帝大都短命,和汉文帝(汉太宗)、宋仁宗齐名的明孝宗朱佑樘只活了36岁。

15岁的老大朱厚照继位,是为正德皇帝。在婚姻上,他不学他爷爷的痴情,他老爸的专情,整个是一个滥情。

他后妃一共八人,说起来好色不愁孩子呀,要命的是朱厚照那么多老婆,还经常宠幸其他女人,愣是一个都没怀孕。究其原因,他应该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不孕的原因一样。

明孝宗一支就出现继承人危机,他一夫一妻一子(次子早夭)导致了〇孙!皇帝无子,皇帝发愁,王爷开心。

想当初汉武帝没生出儿子时,开心的是皇叔刘安,为此刘安没少在京城花钱。

朱厚照不育,最开心的是皇叔祖宁王朱宸濠。朱宸濠跟刘安一样,没少给宫里撒钱,他想着让自己的儿子做朱厚照的继子,这样以后他就是太上皇了。

当初,朱棣起兵就有宁王的帮忙,说好的中分天下,却把宁王封到南昌。从第一代宁王朱权开始,这仇就结下了。宁王的努力没白费,朱厚照又是批准恢复他的卫队,又是让宁王的长子朱拱樤参加献祭,这意味宁王以后可以做监国,儿子可以做皇帝的。

这等好事,怎么能轮到他一个外人,最终被太监给搅黄了。宁王后来也反了, 反的理由是说朱厚照不是皇家血脉,而是民间抱养,这种说法大家都信。因为这个传言,很早就有了,并惊动了当时的皇帝朱佑樘,明孝宗一处理,却起了反作用。

首先,朱厚照和朱佑樘长得不太像。其次,朱佑樘结婚四年后才生的朱厚照。再次,郑旺一直喊着自己是朱厚照的姥爷。最后,郑旺还没被处死。宁王就是根据这个起兵了,朱厚照立即御驾亲征,最后王阳明把朱宸濠给灭了。明武宗觉得不过瘾,于是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再让朱厚照抓一回!搞定宁王,1420年年底处死宁王,不到三个月朱厚照就驾崩了,享年卅一岁。

大行皇帝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谁来接班?1421年明武宗在世的叔叔们,分别是衡恭王、寿定王、汝安王、泾简王、荣庄王,按兄弟排序是老七、老九、老十一、老十二、老十三。寿王、汝王没有孩子直接pass掉,泾王只有一个儿子还夭折了也不行。剩下的就是衡王和荣王,可子以母贵,两人的生母一个是德妃,一个是端妃。

当时身份最高贵且有子的是贵太妃邵氏,她有子三人,分别是老四朱祐杬、老五朱祐棆、老八朱祐枟。遗憾的是,三个儿子都薨了。说起这美艳可人的邵氏,还有段传奇。她小时时家里穷,媒人给她介绍对象,介绍一个死一个,命硬克夫,连指挥使也降不住她。

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挥聘之,已上马迎矣,坠而死。——涌幢小品

看来也只有皇帝能降住她了,嫁给皇帝后生了三个儿子,她也由宸妃生为贵妃。从年龄上来说,老四朱祐杬最合适。可老四在1419年就去世了,谥号都有了叫兴献王。兴献王的兴国封在湖北的钟祥,兴王两个儿子,老大朱厚熙只活了五天,老二朱厚熜年满14岁。

朱厚熜聪明好学,谦逊有礼,人设很好,人缘超好,深受父母朝臣的喜爱。至于衡恭王的儿子,连衡王都没资格,更何况衡王的儿子呢!再说衡王的儿子太小太小不符合即位条件。

明武宗驾崩后,明武宗的义子朱彬,意欲谋权乱政,继承大统。朱厚照不仅好玩,还宠信太监,九千岁刘瑾被处死后,他义子又专权了。

这个朱彬本姓江,原本是蔚州卫(今河北蔚县)指挥佥事,后来他贿赂宠臣钱宁得以面圣。明武宗学习武松打虎时,被老虎逼到墙角,钱宁吓得哭着喊乱哆嗦了,朱彬奋勇向前与虎搏斗,救了明武宗。明武宗从此非常宠信他,让他担任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当时的皇太后、首辅杨廷和对江彬非常不满。他们一方面擒获江彬,一方面立朱厚熜为帝。

杨廷和拿出明太祖的《皇明祖训》请求太后同意自己立朱厚熜为帝,关于皇帝没有儿子,朱元璋的规定是。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法律》

说老实话,这条规定也解决不了朱厚照的难题。如果朱厚照的亲弟弟朱厚炜还活着,张太后比谁都愿意立自己家的老二。没亲弟弟,就只好找堂弟了,如果朱厚熜的大哥朱厚熙不死的话,那么继承大明帝位的一定是朱厚熙。

于是就变通很多了,还要综合考虑。朱厚熜是嫡次子,但长子去世,可以视为嫡长子。朱厚熜的奶奶是贵妃,虽然不上是嫡但那也是次嫡,身份上高贵的。还有朱厚熜温良恭俭让是个优秀的皇家好王爷,比朱厚照好很多。

我想杨廷和就是这样考虑的,而张太后也是如此,两人一碰头,这事就定了。为了确保正统性,再以大行皇帝遗诏的形式颁布,就更正规了。

[db:txt2]

[db:pic2]

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朱厚熜就由兴王升级为皇帝了。最初杨廷和的意思是,让兴王朱厚熜升级为皇太子成为朱佑樘的继子,认生父朱祐杬为叔。别看朱厚熜只有15岁,却不愿意乱认爹,而且也不用杨廷和给自己拟定的绍治年号。

朱厚熜一上位就给自己拟定了嘉靖的年号,并开启了为父正名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庆皇帝大获全胜,不仅自己是皇帝,连自己的老爸也被追尊为皇帝!

由此可见,朱见深有很多孙子不假,但无论从尊贵还是年龄还是能力,综合而言朱厚熜无疑是最合适的。

由网友 伯虎42 提供的答案:

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濡(原名见深,天顺元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重立太子时改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庶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初九生于皇宫,初名朱见深;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在英宗即将御驾亲征瓦剌之前,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只有两岁。

同一年,土木之变发生,英宗被俘,朱见深的叔父郕王朱祁钰在危难之中紧急继位、即代宗景泰帝。景泰帝和主战派大臣于谦等人带领大明军民进行了京师保卫战,击退入寇的瓦剌大军,使得大明社稷转危为安;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中,只有两岁的懵懂幼儿、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毫无感觉中,和大明朝廷一起度过了不同寻常的正统十四年。

危机解除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已经被“尊为”太上皇的英宗通过大明和瓦剌的谈判,得以从漠北返回,然后被景泰帝安排到南宫“荣养”,其实就是软禁。而皇太子朱见深也在三年后,于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由叔父景泰帝一手操办,将大明储君的位置“让给”堂弟、景泰帝的亲儿子朱见济,改封沂王,出宫别居。

当时,朱见深只有六岁(虚岁、实际四岁半),而父母都不在身边(父亲英宗在南宫软禁、生母周贵妃也陪同英宗在南宫居住),祖母孙太后也不能时时刻刻守候在他身边照顾,一个人孤零零地单独出宫另居,实在是很可怜。幸好,当年被安排照顾他的宫女万贞儿没有离开,一直陪伴在朱见深身边,有了这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的照顾和护佑,幼年朱见深才稍稍感到一些安慰和温暖,得以相对平安地成长。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发生,朱见深的父亲太上皇英宗被重新拥立复位,再次登基,当年改元为天顺元年;而废黜朱见深皇储之位的叔父代宗景泰帝则被降为郕王,安置于西内软禁,大明皇统再次归于英宗一系。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四年多时光的沂王朱见深终于得以恢复地位,不用再在惶恐惊惧中生活了。

复辟之后,英宗废黜了景泰帝父子的皇帝、皇太子称号(景泰帝皇太子朱见济在景泰四年早夭),重新册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是在颁布册封诏书时,因为礼官的疏忽、英宗本人又没能亲自查验诏书,结果导致皇太子的名讳被误写为“朱见濡”。皇帝的圣旨不可更改,因此,皇太子便改名为“朱见濡”,并在之后的三十年内,一直使用这个名字。

因为在被废为沂王、出宫别居时,都是宫女万贞儿在照顾、保护年幼的皇太子,所以朱见濡被复立为皇太子后,坚持将万贞儿带在身边,极为信任宠爱;久而久之之下,皇太子对比自己年长十七岁的万贞儿居然产生了感情,甚至想要立万氏为太子妃。

当然,这么不合礼法的事情,英宗是不会赞同的,天顺七年(1463年)年中,英宗亲自主持给皇太子挑选嫔妃,并选中了吴氏、王氏、柏氏三位适龄、合格的女子,准备来年从中挑选一位册立为太子妃,其余两位则立为太子嫔,作为皇太子的宫眷,也以此让皇太子打消立万氏为太子妃的念头。

可就在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突然患病驾崩,没来得及给皇太子举行大婚典礼;皇太子朱见濡奉遗诏登基,即明宪宗成化帝。宪宗登基后,于天顺元年(1464年)七月,在嫡母钱太后、生母周太后的主持下,立吴氏为皇后,以王氏、柏氏为妃,举行了大婚典礼。而最宠爱的万氏,因为两位太后的反对,并没有得到任何封号,还是一个普通宫女。

天顺元年(1464年)八月,吴皇后因为看不惯万氏专宠的作风,又自恃皇后之尊,于是借故将万氏狠狠责罚了一顿。但让吴皇后没想到的是,宪宗得知后,居然大发雷霆,不但在这场风波中完全向着万氏,还借题发挥,直接下诏废黜了吴氏的皇后之位。从此,皇宫中都知道万氏才是皇帝最宠爱的女子,即使是皇后都不能与之争锋。

原本宪宗在废黜皇后之后,就想立即立万氏为新皇后,但钱太后、周太后坚决不许,并搬出祖宗家法来压制皇帝;最后,作为折中之法,宪宗勉强立王氏为新皇后,以缓解和嫡母、生母的关系,但万氏依旧受宠,王皇后有前车之鉴为警醒,并不敢和万氏直接交锋。

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宪宗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时年三十七岁的万氏不负众望,为宪宗诞育了皇长子;宪宗在大喜过望之下,册立万氏为贵妃,并有意在皇长子稍稍长大一些后,就立其为皇太子。

但事与愿违,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皇长子夭折,宪宗立储之愿落空;此后很久,宪宗都郁闷失落,没有欢颜。而万氏也因为生育时年纪过大,身体受损,从此再也不能为宪宗诞育子嗣了。

三年后,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贤妃柏氏为宪宗诞育皇次子,取名朱祐极。当时,宪宗已经知道万贵妃不能再生育的情况,为保证大明社稷的传承,宪宗于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册立皇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以稳固国本。可仅仅过了两个月,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极就患病夭折,年仅三岁。对皇太子的夭折,宪宗十分痛心,追谥皇太子为“悼恭太子”。

万贵妃因为自己不能生育,出于嫉妒之心,也不愿意看见宫中其他妃嫔受孕诞育皇子,所以,即使这个时候,宪宗已经知道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出生,但也不愿意让万贵妃知悉,于是偷偷将皇三子及其生母——藏书阁宫女纪氏提前安排到宫外的西内安乐堂居住,以免万贵妃知道后伤心、失落(有关此事,史书记载不同,这里采用相对更加准确的《明实录——宪宗实录》中的记载,以宪宗知道皇三子诞生之事为准)。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因为皇宫遭遇雷击燃起大火、乾清门也被烧毁,宪宗认为上天在用这种办法警示他久久不立太子、致使国本不稳。于是,宪宗才将皇三子从安乐堂接到皇宫內,交由万贵妃代为抚养,此事记载于《明实录——宪宗实录》中的内阁辅臣商辂的奏疏中。

成化十一年(1475年)五月十九,宪宗命内阁辅臣们为皇三子取名,以这种方式向群臣及天下公布了自己早有一位年满六岁的皇子的事实。五月二十二,皇三子临文华殿,正式起名为“朱祐樘”,十一月,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也是宪宗的第二位皇太子。皇太子的生母纪氏此时已经病逝,被追封为淑妃。

朱祐樘公开身份并被立为皇太子后,为了照顾没有子嗣的万贵妃的心情,宪宗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将万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在后宫中的位置仅次于皇太后、皇后(其实仅次于皇太后,王皇后从来不敢和万贵妃作对),以此来安慰万贵妃。

而万贵妃也知道自己不能再生育,且为了大明社稷的有效传承、自己将无法阻止皇帝更多地去接近其他嫔妃;既然不能阻止,那么干脆就顺其自然。于是,从成化十一年开始,万贵妃一反常态,不再阻拦宪宗宠幸其他嫔妃,从此后宫中陆续有更多的皇子出生,大明皇统不再有断绝的危险。

在所有的嫔妃中,有一位杭州昌化人邵氏,因为家贫,于成化八年(1472年)被杭州镇守太监买下,随即在成化十年(1474年),由镇守太监安排入京应选秀女。邵氏貌美聪慧、谈吐不俗,一举选中,入宫成为才人。

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册立皇太子后,万贵妃不再阻挡皇帝宠幸其他嫔妃,邵氏很快以不俗的容貌、和知书达理的性格获得了宪宗的关注,并接连受到宠幸。从成化十二年(1476年)开始,邵氏连生下宪宗的皇四子朱佑杬、皇五子朱祐棆、皇八子朱祐枟,并因此功劳,被宪宗封为宸妃。

另外,在宸妃连续生子的时候,宫中的其他妃子也不甘示弱,承受恩泽,为宪宗不断诞育皇子,其中德妃张氏诞育了皇六子朱祐槟、皇七子朱祐楎;安妃姚氏诞育了皇九子朱祐榰;敬妃王氏诞育了皇十子(夭折、无名);恭妃杨氏诞育了皇十一子朱祐梈、皇十二子朱祐橓、皇十四子朱祐楷;端妃潘氏诞育了皇十三子朱祐枢。

这些嫔妃诞育的皇子,连同之前万贵妃诞育的皇长子,柏贤妃诞育的皇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纪淑妃诞育的皇太子朱祐樘,宪宗总共得到了十四个皇子,这个数量,在大明历代皇帝中,能够排到第二名(仅次于太祖的二十六位皇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万皇贵妃因年老体衰,在当月薨逝,年五十八岁。宪宗在万氏去世后心情沮丧、情绪萎靡、身体状况开始逐渐恶化。四月,宪宗强打精神,为皇太子举行盛大婚礼,册立河间府兴济县国子监监生张峦之女张氏为太子妃。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宪宗完成了自己在位时的最后一件大事(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即将驾崩):将排行居长的几个皇子都封为藩王:第四子朱祐杬为兴王,第五子朱祐棆为岐王,第六子朱祐槟为益王,第七子朱祐楎为衡王,第八子朱祐枟为雍王(第九子朱祐榰以下诸皇子尚不满八岁,所以暂不封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初,宪宗患病卧床不起,随即病情转为危急;于是,心里明白时日无多的宪宗命皇太子自即日起驾临文华殿,代替自己处理政务;八月二十二,宪宗朱见濡在乾清宫驾崩,时年四十一岁。皇太子朱祐樘奉遗诏于九月十二在奉天殿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即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登基时,其他十三位兄弟中,大哥(无名)、二哥悼恭太子朱祐极、十弟(无名)均已早亡,只剩下四弟兴王朱祐杬、五弟岐王朱祐棆、六弟益王朱祐槟、七弟衡王朱祐楎、八弟雍王朱祐枟,以及尚未封王的九弟朱祐榰、十一弟朱祐梈、十二弟朱祐橓、十三弟朱祐枢、十四弟朱祐楷,这十个弟弟。

弘治四年(1491年),因为几个没有封王的弟弟逐渐长大、可以安排就藩之事了,于是孝宗在这一年加封诸弟,九弟朱祐榰为寿王、十一弟朱祐梈为汝王、十二弟朱祐橓为泾王、十三弟朱祐枢为荣王、十四弟朱祐楷为申王,并为他们各自选取合适封国,以便将来出京就藩。

从弘治八年(1495年)开始,到弘治十五年(1501年)为止,孝宗在京的诸弟:兴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雍王朱祐枟、寿王朱祐榰、泾王朱祐橓、汝王朱祐梈先后举行大婚、然后按制度赴封国就藩;只有荣王朱祐枢大婚后王妃恰好怀孕、不便长途跋涉,申王朱祐楷因年幼尚未大婚,这两位亲王没来得及就藩。

同一年,孝宗的皇后张氏为孝宗诞育了嫡长子,起名为朱厚照。因为孝宗登基后,并没有扩充后宫,册封其他嫔妃,一直只有张皇后一个女眷,所以,从得到皇长子开始,孝宗一生也只有二子一女,且次子、长女都夭折了,真正养大的,只有皇长子朱厚照这一个子嗣。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立嫡长子朱厚照为皇太子。

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五弟、岐王朱祐棆在封国德安府薨逝,年仅二十四岁,身后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因此岐藩除封。

弘治十六年(1503年),孝宗幼弟、尚未就藩的申王朱祐楷患病不治,在京师薨逝,孝宗的弟弟又少了一人;孝宗将幼弟安葬于京西金山皇家园寝内。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最后的在京亲王、荣王朱祐枢因为王妃产子后恢复很好,母子平安,于是准备择日向皇兄辞行、赴封国就藩,但还来不及正式成行,太皇太后(即孝宗和荣王的祖母周太后)又因病于三月间薨逝,所以荣王没有走成,继续留在京师参与太皇太后葬礼,并承担各种葬礼典仪。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一代贤君明孝宗因为偶感凤寒而误服了汤药,因此导致病情恶化,于乾清宫驾崩,时年三十六。皇太子朱厚照继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即明武宗正德帝(荣王此时还在京师,又走不成了)。

正德二年(1507年),武宗的八叔、雍王朱祐枟在封国衡州府薨逝,年二十七岁,没有留下子嗣,雍藩除封,武宗在世的叔父,在雍王薨逝后,只剩下七人了。

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已经推迟就藩快要六年了的武宗十三叔、荣王朱祐枢终于忙完了所有的祭祀、拜谒任务(代替侄子武宗向太庙、孝宗陵寝致祭、拜谒等事),带着在京师出生的长子朱厚勲,启程赶赴封国常德府;至此,宪宗诸子已经全部就藩。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年纪最长的在世叔父、四叔兴王朱佑杬于封国安陆薨逝,年四十四岁;兴王只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朱厚熙夭折,次子朱厚熜已立为兴世子,因此兴藩总算可以不必重蹈岐藩、申藩、雍藩的覆辙,因无子而除封了(当然,留给兴世子的更大惊喜还在后面)。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在位十六年、一生行事不羁、施政治国不拘一格、对内对外都折腾得惊天动地、成为整个文官集团头疼对象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时年三十一岁。被皇帝折腾得够呛、几乎可以用“狼狈”来形容的文臣们在长舒了一口气后,同时也发现大明朝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武宗在位十六年,居然没有能够诞育哪怕一位皇子,而孝宗皇帝长大成人的皇子,也只有武宗一人而已,并无其他兄弟;这导致大明皇统在他驾崩后,既不能“父死子继”、也不能“兄终弟及”,皇室大宗就此断绝、无人承袭皇位的尴尬局面已经出现。

假如短时期内不能重新选立合适的嗣皇帝、致使皇权出现真空的话,那么大明的皇统是否还能正常延续下去就不好说了,甚至天下局势也将因此而产生动乱,导致社稷因此倾覆。

武宗驾崩之后,奉皇太后懿旨暂时代理主持政务的内阁辅臣杨廷和、蒋冕、毛纪等在取得皇太后的授权之下,为避免皇位空置过久、皇权出现真空而导致局势不稳,便立即开始商议迎取外藩入继大统、承袭皇位,以稳定社稷。而孝宗、武宗这一系因为传承已经断绝,那么就得再往上追溯一代,从孝宗的兄弟、武宗的诸叔、宪宗的诸子(后裔)中挑选嗣皇帝人选,以克承大统。杨廷和还给这次迎立外藩入继大统定下了原则——“兄终弟及”,也即挑选武宗的堂弟来继承皇位。

武宗驾崩时,宪宗尚在世的皇子、也即是武宗的叔父还有六位:六叔益王朱祐槟、七叔衡王朱祐楎、九叔寿王朱祐榰、十一叔汝王朱祐梈、十二叔泾王朱祐橓、十三叔荣王朱祐枢;不过,这其中寿王朱祐榰、汝王朱祐梈都没有子嗣,所以寿藩、汝藩无人有资格可以被选立为嗣皇帝;而泾王朱祐橓虽然有独子朱厚烇,但未及封爵就去世了,所以泾藩也失去了可能入继大统的资格。

其他宪宗位下诸藩倒是诞有皇孙——

益王朱祐槟有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烨、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等四个儿子;

衡王朱祐楎有江华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烃、新乐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齐东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汉阳王朱厚福(火底)等七个儿子;

荣王朱祐枢有荣世子朱厚勲、福宁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贵溪王朱厚曾(火底)等六个儿子;

另外,还有一位最最重要的宪宗皇孙——宪宗第四子、当时已经去世了的兴献王(封号兴王、谥号献)朱佑杬,虽然长子朱厚熙夭折,但其次子朱厚熜却健康成长,并已获封为兴世子,正在为兴献王服丧,即将继承兴藩,成为第二代兴王。

当年太祖皇帝在建国之初,就亲自编写了规范后世子孙行为举止的《皇明祖训》,其中对于皇统承袭方面有详细说明:“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且须立嫡母所生者。有嫡子在,其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无嫡方以庶子继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因此,按照太祖皇帝《皇明祖训》中所确定的“兄终弟及”皇统承袭制度,在孝宗、武宗一系绝嗣、无人可以承袭大统之后,内阁辅臣杨廷和依照“兄终弟及”原则,将从和武宗血统最为接近的诸堂弟(即武宗祖父宪宗位下诸孙)中按“位次最近”为准绳,挑选合适者入继大统。

因为宪宗的长子、次子都早早夭亡,而第三子就是孝宗;现在孝宗一系也已经绝嗣,那么就要再往下找,而截止正德十六年(1521年),宪宗位下其他诸藩中,只有兴藩、益藩、衡藩、荣藩诞育了皇孙(泾藩皇孙朱厚烇早亡),所以,武宗驾崩后的嗣皇帝人选,只能从这四藩中挑选。

兴藩兴献王朱佑杬,是宪宗第四子,虽然此时已经去世,但在宗法伦序上面,始终要高于宪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槟、第八子朱祐楎衡王、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况且,兴献王有子朱厚熜在世,并以兴世子的身份接管了兴藩。因此,在孝宗一系绝嗣后,作为宪宗第四子的兴献王朱佑杬、兴世子朱厚熜这一系,就是宪宗位下诸藩的最长支系,具有优先承袭权;按照“位次最近、伦序当立”原则,兴世子朱厚熜是最有资格承继堂兄武宗所遗下的皇位、入继大统的第一人选。

因此,杨廷和、蒋冕、毛纪等辅臣们很快依照《皇明祖训》中的祖制规定,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确定了在武宗诸堂弟中,“位次最近、伦序最先”的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之次子、兴世子朱厚熜为嗣皇帝人选;在奏报皇太后批准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六,武宗驾崩后的两天,朝廷以华盖殿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奉武宗遗诏(由杨廷和等内阁辅臣拟定),启程前往湖广安陆,迎接兴世子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二十六,迎驾使臣抵达安陆,兴世子朱厚熜接见了使团诸臣、在兴王府接受诸臣的行礼,并随即接受以皇太后名义下达给自己的武宗遗诏;四月初二,兴世子辞别母亲兴王妃蒋氏,由使团扈送,前往京师准备继承大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兴世子抵达京师,在与前来迎接的内阁辅臣们因到底是‘从东华门入宫、居文华殿’,还是‘由大明门入宫、直入奉天殿’这个礼仪产生争执后,兴世子坚持要从大明门入宫,并最终取得胜利,在京师郊外接受了群臣的劝进笺表后,从大明门入宫,登奉天殿直接继位,并将内阁拟定的年号由“绍治”改为“嘉靖”,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朱厚熜即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而嘉靖帝以宪宗皇孙、孝宗皇侄、武宗堂弟的身份承袭大统、登基称帝之后所发生的事情,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由网友 闰土读文史 提供的答案: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活了四十一岁,在位二十三年。他一共有十三个儿子,二十一个孙子。

长子(无名),夭折

次子朱祐极, 夭折

三子朱祐樘(明孝宗)——长子朱厚照(明武宗),次子朱厚炜(夭折)

四子朱佑杬(兴王)——长子(无名)夭折,次子朱厚熜(嘉靖帝)

五子朱祐棆 (岐王)——无子

六子朱祐槟(益王)——四子: 朱厚烨 ,朱厚炫 ,朱厚煌 ,朱厚熠

七子朱佑楎(衡王)——七子: 朱厚燆 ,朱厚烃 , 朱厚熑 ,朱厚煐, 朱厚炳 , 朱厚煃 , 朱厚䑐

八字朱祐枟(雍王)——无子

九子朱祐榰(寿王)——无子

十子(无名)——夭折

十一子朱祐梈(汝王)——无子

十二子朱祐橓(泾王)——无子

十三子朱祐枢(荣王)——六子:朱厚勲 , 朱厚熹 ,朱厚煦 , 朱厚烮 , 朱厚然 ,朱厚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宪宗共有二十个孙子长大成人,的确是子孙众多。

嘉靖帝朱厚熜之所以能在武宗死后继位,这其实是贯穿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所决定的。

正德十六年正月,明武宗在举行郊祀大典时突然吐血,对于武宗的病情,御医也束手无策。他一生荒唐好色,却没有留下子嗣,而自己的弟弟朱厚炜根本没有长大成人,早已夭折。

随着病势的沉重,内阁首辅杨廷和预感到皇帝可能会突然驾崩,不禁开始思考选择继承人的位置。

而明武宗觉得宫中的御医根本治不好自己的病,曾派司礼监太监魏彬和张锐到内阁找杨廷和拟谕旨寻访天下名医。当时杨廷和就对魏彬说起过应当尽早做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工作,防止武宗死后出现动荡。

魏斌和张锐便询问杨廷和如果皇帝驾崩,该如何应付变局。杨廷和是这样回答的:

使我辈预闻,处之如伦序,则天下安,中外同福。反之,则君等先受祸,次及我辈矣。

——《明史 ·杨廷和传》

所谓的伦序,其实就是起源于西周的宗法等级继承制。这套制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立嫡立长,兄终弟及,大宗贵于小宗”。

以西周为例: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整个姬姓家族的大宗君主,相对而言,其余姬姓诸侯便是小宗臣子。周朝的王位只能是周天子的王后所生的长子继承,长子的兄弟们则只能被分封为诸侯,成为小宗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立长制”。

为了应对天子没有子嗣的状况,又创立了“兄终弟及制”作为弥补。这套继承制度保持了统治者血统的纯净,被称为宗法制。

各诸侯在周天子面前是小宗臣子,但在其封国内又是大宗,仍旧采取立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继承制。而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上下秩序不被打乱,配合宗法制的等级制度也明确下来,弟弟必须臣服于兄长,臣子必须服从君父。这样就能保证尊卑规矩的等级持续下去。

这整套制度便是宗法等级继承制,被后世的历代王朝所沿用。宗法等级继承制浸润了中国数千年,成为了古代各阶层都遵守的铁律。

而这套制度在保障统治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不公和怨恨。所以历代都有以下犯上的事出现,这就造成了一个封建时代特有的现象:当宗法等级制度被破坏时,往往是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时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保证朱家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长久,根据宗法等级继承制亲自撰写了《皇明祖训》,直接给子孙后代做了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立。 ——《洪武御制全书》

到了三月十四日,明武宗自知死期将至,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db:txt4]

[db:pic4]

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

——《国榷卷五十一》

武宗把皇位继承的问题留给了太后张氏与内阁,随后死去,结局了自己荒唐的一生,终年三十一岁。

太后张氏得知武宗的遗言后,也不知道该找谁继承皇位,便命内阁首辅杨廷和寻找皇位继承人。

由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只有他一个独子,《皇明祖训》中立嫡母所生的规定便无法执行。杨廷和与内阁大臣们只好上推到武宗的爷爷宪宗,在他的子孙中寻找继承人。明宪宗朱见深的皇后王氏没有子嗣,只好从宪宗嫔妃所生的后代中寻找,顺着这条线索一找就找到了孝宗的弟弟朱佑杬。

朱佑杬是宪宗妃子邵氏所生,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兴王,封国德安府。明孝宗继位后,又把弟弟的封国改成了湖广安陆州,并为弟弟选取了王妃蒋氏。弘治六年,兴王朱佑杬与王妃蒋氏离开北京,前往安陆州就国。

朱佑杬和蒋氏生育了二子二女,只有最小的儿子朱厚熜长大成人。而武宗驾崩的时候,朱佑杬已经去世两年了,朱厚熜继承了兴王封号,这一年已经十五岁了。线索推寻到这里,朱厚熜是兴王的嫡子,也是宪宗的嫡长孙,自然是符合宗法等级继承制的唯一人选。

杨廷和确定了兴王朱厚熜是皇位继承人后,迅速向太后禀报了内阁的决定。

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弟,序当立。

——《明史·杨廷和传》

随后,由杨廷和替武宗拟定的传位遗诏在百官面前宣读: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国榷卷五十一》

太后张氏也传出懿旨,命人迎接兴献王长子朱厚熜来京继位。

三月十五日,由司礼监太监谷大用,张锦,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组成的迎接队伍离京师前往安陆州。

四月初二,朱厚熜拜别了母亲蒋氏,随使者前往京师。走了二十天后,朱厚熜来到京郊。在他看来,自己是奉遗诏到京城登基的,而内阁官员们要求他以武宗皇太子的身份从东安门入城。他拒绝了内阁的要求,停驻在城外不肯进入。

终于,张太后和内阁官员做出了让步,改为百官上表劝进的方式请他入城登基。百官劝进三次后,朱厚熜接受劝进,并回书说:“宗社事重,不敢固拒,勉从所请。”随后他选择了从皇帝专用的大明门进入皇宫,正式登基,次年改元嘉靖。

朱厚熜的登基,让大明王朝迈进了嘉靖时代。而历代统治者遵守的宗法等级继承制注定了他是武宗之后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厌恶百官将他视为孝宗和武宗的继承人的观点,再加上他对父母极其孝顺,最终导致了他与内阁官员们长达十八年的“大礼议之争”。

通过“大礼议之争”的锻炼,朱厚熜将权谋玩得炉火纯青,成为了明代帝王中的权谋大师。

由网友 游弋历史长河 提供的答案:

公元1521年,大明最大的纨绔子弟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享年31岁,由于他没有儿子,又没有亲兄弟,最终经过重重筛选,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脱颖而出,成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那么朱厚照为何没有生出来儿子呢?他又为何成为明孝宗的独子的呢?朱厚熜又为何能成为帝王呢?

朱厚照的父亲是明孝宗朱佑樘,他18岁继位,在位18年,在位期间,拨乱反正,勤于政事,任用贤明,实现了明朝的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

同时朱佑樘和他的皇后非常相爱,自始至终,朱佑樘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再加上朱佑樘只活了30多岁。他只生下了三个孩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夭折)、太康公主。

图 明孝宗朱佑樘

由此,朱厚照成为朱佑樘死后,明帝国唯一的继承人,没有兄弟和他争权夺利,虽然集百般宠爱于一身的朱厚照,非常聪明,但也养成了贪玩的性格。

等到1505年朱佑樘去世,15岁的朱厚照顺理成章继承了皇位,但成为帝国的掌权者的他,没有了父亲的管束,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随心所欲的玩耍。

图 明武宗朱厚照

1521年,朱厚照去世,但在位16年的他居然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帝国只能重新选择继承人。

朱厚照无子,自然优先选择他的兄弟或者子侄继位,但朱厚照没有兄弟,自然也没有子侄。只能再往前从他父亲明孝宗的兄弟或者子侄中选择人选继位。

朱佑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紧接着就是朱见深的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但朱祐杬早在1519年就已经去世,朱祐杬的长子夭折,次子朱厚璁时年14岁,和明孝宗朱佑樘一支最近,偶次朱厚璁成为明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是为嘉靖帝。

那么这种选择继承人的方法有什么缘由吗?

朱厚照已经是厚字辈的人了,所以帝国的继承人就一定得是厚字辈的人,再加上朱厚照没有亲兄弟,就相当于得从明宪宗朱见深的孙辈中挑选继承人,但朱见深有十多个儿子,孙子自然更多,如何选择呢?

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宪宗皇后都没有生育,也就没有嫡出,既然从庶那就按长幼来,那除了第三子朱佑樘,最年长的就是第四子朱佑杬了。朱祐杬已经去世,他最年长的次子朱厚熜就成为最为合适的继承人人选。

首先是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第四子,和孝宗朱祐樘年龄最为接近,同时,1521年,兴献王朱祐杬已经去世,他最年长的次子朱厚熜,时年只有14岁。说到底还是个孩子,也更容易被大臣引导,权力的交割也更顺利。

图 明世宗朱厚璁

朱厚璁只有14岁,但城府极深,他还没有进宫继位,就开始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地位。大臣们自然觉得新继位的皇帝相当于“过继”给了明孝宗,以明武宗朱厚照的弟弟身份继承皇位,这样就得称兴献王为叔,称明孝宗为“皇考”,这样的决定让朱厚熜非常不满,此事最终引发“大礼议事件”,最终朱厚璁的生母蒋妃被接进京城,朱祐杬由皇叔变为“本生皇考”,又变为“皇考”,其尊号从“兴献王”变成“兴献大王”最后成了“明睿宗献皇帝”,杨廷和等大臣被贬,嘉靖帝彻底掌握了大权。

倘若孝宗有其他儿子,或者朱厚照生下了儿子,那这最终的皇位就和朱厚璁没有一点关系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也可能会就此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继位的嘉靖帝朱厚璁势必改变明朝的发展走向。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王阳明平定了宁王之乱以后,御驾亲征到半路的明武宗朱厚照并不买账,他甚至扬言:你把宁王给放了,让朕再抓一次!

这可把王阳明给吓傻了,立刻把自己的所有功劳都推给了朱厚照,这才让朱厚照勉强班师回朝。可就在班师路上,出事儿了!

朱厚照比较贪玩,他到了清江浦以后,非要划船玩水捕鱼,结果把船玩翻了!等到被捞上来的时候,朱厚照已经奄奄一息了。

回到京城的诸侯,身体立刻就垮了。没多久,31岁的朱厚照就去世了。关键是朱厚照没儿子!所以在朱厚照去世之前,首辅大臣杨廷和,拿出了《皇明祖训》,在里面翻出了“兄终弟及”的规矩,便将兴王朱厚熜接来继承了皇位。朱厚熜便是后来著名的嘉靖皇帝。那么问题来了,杨廷和为何非要选择朱厚熜呢?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个很特别的皇帝。他这辈子只有1个皇后,没有任何妃嫔,标准维持了一夫一妻无妾制,堪称历史唯一。

身为皇帝,后宫佳丽若干,基本上标配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可偏偏朱祐樘就是个例外。这或许跟朱祐樘的出身有关系。

朱祐樘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是个标准的情痴。朱见深这辈子只爱一个女人,那就是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但是身为皇帝,他的后宫自然是有不少美女的。朱祐樘的母亲纪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宫女。

万贵妃年纪比较大,为朱见深生的儿子夭折了,此后她便开始监视后宫,不允许任何一个女人在她前面再怀上朱见深的孩子!可纪氏在一次偶遇中,偏偏就是怀上了朱见深的孩子。这孩子就是朱祐樘。

为了保住朱祐樘,纪氏将朱祐樘关在黑暗的小屋子里,一住就是6年时光。直到6岁的时候才敢拉他出来与父亲朱见深相认。

而纪氏不久之后就被万贵妃给害死了,至于朱祐樘,在太后的保护下,这才勉强活了下来。所以说,朱祐樘从小的经历,决定了他日后的心态。他坚持一夫一妻无妾制,或许就跟他孤僻的童年有着很大的关系。

只有1个皇后,那注定了朱祐樘的子嗣不会多。朱祐樘的张皇后,为朱祐樘生了2个儿子,其中1个还夭折了,只剩下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所以说,朱祐樘压根没得选,不管朱厚照是什么货色,都要把皇位传给朱厚照。

所以说啊,作为普通人,坚持一夫一妻无妾制,那是必须的。可作为皇帝,如果也非要这么做,极有可能会导致江山不稳。朱厚照没有亲兄弟,因此只能从堂兄弟里挑选接班人了。

既然朱祐樘唯一的而儿子朱厚照去世了,那么朱祐樘这一脉就算断了。只能从朱见深的孙子里选择接班人了,那么朱见深有多少孙子呢?

首先,朱见深有13个儿子。自从朱祐樘被发现并且活下来以后,万贵妃就不再阻止后宫女人生孩子了,因此朱见深的儿子一年比一年多。

其次,这13个儿子里,能给朱见深生下孙子的,只有5个,分别是:三子明孝宗朱祐樘、四子兴王朱祐杬、六子益王朱祐槟、七子衡王朱祐楎、十三子荣王朱祐枢。

由此可见,朱见深还是多子多孙的,光孙子就有21个。这21个孙子里,除了朱厚照、朱厚炜以外,剩下19个里,为何是朱厚熜继位呢?

从年龄角度来说,其实朱厚熜并不占优势。当时朱厚烨比朱厚熜大了9岁,朱厚勋也比朱厚熜大4岁。那么朱厚熜有什么优势呢?

其实杨廷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压根就没有看这孙辈的年龄,他看的是这帮孙子的父辈们的排行顺序。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在朱见深的儿子里排行第四,仅次于朱祐樘。

因此按照这个顺序来看,朱厚熜是当时朱见深的孙子里,排行最靠前的一个。明朝实行的是标准的嫡长子继承制,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说朱厚熜凭借他老爹的排行,顺利继承大统,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在张太后(朱厚照生母)和首辅大臣杨廷和的共同安排下,15岁的朱厚熜入京登基称帝。不过,一场风暴才吹起了前奏罢了。

张太后是朱厚照的母亲,也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的皇后,她在明朝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可惜朱厚照没儿子,张太后又没有其他活着的儿子了,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朱厚熜身上。

问题是,张太后从来就没考虑过,朱厚熜是有母亲的啊!朱厚熜的老爹兴献王朱祐杬虽然去世了,可朱厚熜的母亲蒋氏还活着。这下好了,蒋氏被朱厚熜加封为圣母皇太后,有儿子撑腰,蒋太后自然是把张太后给欺负惨了,张太后有冤也无处声张。

杨廷和也是后悔得要死,为啥?因为15岁的朱厚熜非常有个性,完全就不服管教。当时杨廷和要求朱厚熜以明孝宗嗣子的身份继位,改称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父,可人家一口拒绝了,要不就直接不干了。

最后杨廷和只好妥协,结果没想到,这一妥协,就让朱厚熜找到了杨廷和等人的底线。此后朱厚熜把杨廷和这帮人捏在手里玩得团团转,杨廷和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参考资料:《明史》

由网友 农民工说古道今 提供的答案: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年仅三十岁。朱厚照一生阅女无数,后宫嫔御也不少,却能有生出哪怕一个孩子来……不仅没有儿子,连女儿也没有!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纳妾的成年皇帝。而他的原配孝康敬皇后张氏,只给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即明武宗朱厚照、四岁夭折的太康公主朱秀荣和一岁夭折的蔚悼王朱厚炜。在朱厚照驾崩之后,朱祐樘一脉便彻底成了绝户!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换句话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时不仅没有儿子,连亲侄子和活着的亲兄弟都没有!那么,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无非两种可能:一、“父死子继”——过继一个堂侄来当嗣子、继承皇位。二、“兄终弟及”——找一个堂兄弟来继承皇位。很显然,时为皇太后的孝康敬皇后张氏并不想成为太皇太后,而让自己的儿媳孝静毅皇后夏氏成为皇太后、来跟自己争权夺利!所以,她根本就不想给朱厚照过继一个堂侄来当嗣子。思来想去、权衡利弊之后,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最终选择了尚在三年为父守孝期内、还没有正式走完承袭兴王爵位流程的朱厚熜。

[db:txt5]

[db:pic5]

▲孝康敬皇后张氏画像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孝宗朱祐樘最年长的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嫡次子,因为嫡长兄岳怀王朱厚熙刚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朱厚熜得以事实嫡长子身份成为了兴王世子。在朱祐杬去世之后,作为兴王世子的朱厚熜得以承袭兴王爵位。但是,按照明制朱厚熜必须给亡父守孝三年之后才能正式承袭兴王爵位。可就在三年守孝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了……

▲兴献王、睿宗献皇帝朱祐杬画像(存疑)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之后,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在皇帝之前则由嫡长孙或事实嫡长孙继承皇位,只有嫡长房的嫡脉男丁死绝了,才能轮到嫡次子;没有嫡次子的话,才能轮到庶出的儿子,同样是年长者优先。如果最年长的庶子也死了,只要他有嫡子存在,依然是他的嫡子优先;在这位庶子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排行在他下一位的兄弟。总而言之一句话——先嫡后长,嫡排在长之前,庶长子岁数再大也没用,只能让嫡出的弟弟、甚至嫡出的侄子捷足先登!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明宪宗朱见深无嫡子,所有的儿子都是庶出,明孝宗朱祐樘是庶出第三子,在两个哥哥全部夭折之后便成了事实庶长子,因而继承了皇位。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皇位传承规则,在朱见深一脉庶长、庶次、庶三房全部绝嗣之后,理应由庶出的第四子继承皇位。虽然彼时兴献王朱祐杬已经死了,但是他有嫡子、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还活着。在朱厚照没有过继儿子之前,朱厚熜是合法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所以,并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朱厚照或者张太后、杨廷和等人垂青朱厚熜,所以选择了他。而是按照明王朝的祖制,不给朱厚照过继一个儿子而采取“兄终弟及”模式,就应该由他来继承皇位,这也是为什么朱厚熜一到北京就抛出“继统不继嗣”这颗“重磅炸弹”的底气所在。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按照张太后原先的设想,是把朱厚熜过继给他的三大爷明孝宗朱祐樘为嗣子,然后再以皇子或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不干了,坚持自己是根据堂兄明武宗朱厚照的遗诏和祖制来继承大统的,而不是来给三大爷朱祐樘当过继儿子的!奈何,彼时以朱厚照的名义颁布的遗诏已经昭告天下,岂能朝令夕改?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也只得妥协,同意朱厚熜不继嗣而直接继统。接下来便是明世宗朱厚熜与群臣长期拉锯、先后为自己的亲生父母争来了兴献帝、睿宗献皇帝和兴献后、兴国太后、圣母章圣皇太后的名分,史称“大礼议”。

▲明孝宗朱祐樘画像

综上所述,明宪宗朱见深的亲孙子虽然不少,但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皇位传承规则,在彼时朱见深所有活着的孙子中,明世宗朱厚熜是法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除非明武宗朱厚照过继了一个嗣子,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下,过继嗣子等同亲子,这位嗣子自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然而,朱厚照的生母孝康敬皇后张氏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并没有给朱厚照过继一个嗣子,而且直接以朱厚照的名义昭告天下,由朱厚熜继承皇位,企图造就既成事实,继续当自己的皇太后、而不是太皇太后。奈何,张太后也没用想到朱厚熜小小年纪却少年老成,硬是钻了流程的空子,坚持继统不继嗣……最终让张太后心里的那点儿小九九“竹篮打水一场空”!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试想,如果孝康敬皇后张氏如果知道明世宗朱厚熜此人不好控制,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来继承皇位!大不了在明武宗朱厚照的堂侄里选一个来过继给他当嗣子就是了。真要是那样,明王朝的历史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由网友 澹奕 提供的答案:

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意外驾崩,而当时他才三十一岁。

原本皇帝英年早逝也没什么,反正明朝皇帝大多都夭寿,可尴尬的是,明武宗膝下并没有留下皇子,他的父母也没给他留下亲兄弟,因此只能在宗室中选择继承人。

最终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成为继承人,因为按照宗族礼法,朱厚熜是次序最长、与明武宗关系最亲近的宗室,他成为新君理所应当。

受制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古代就算是皇帝也往往不太长寿,但像明朝皇帝这么普遍短寿的却比较罕见,甚至于之前的唐朝、宋朝皇帝平均寿命都比明朝长。

武宗朱厚照,一个充满争论的皇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玩。

朱厚照在位期间,经常受到内侍唆使而离宫出巡,正德十二年,武宗不顾群臣反对,一年出巡四次,正德十五年,武宗再次出宫游玩,结果不慎落水,染上恶疾。

次年,武宗在豹房龙驭宾天,可群臣很快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朱厚照在位十多年却始终没有留下子嗣,皇位到底由谁继承成了大明朝首先需要解决的事。

自古以来的继承传统,是有子立子,无子立嗣,还有就是兄终弟及,然而朱厚照的父亲就是那位一夫一妻的明孝宗朱佑樘,他根本没给朱厚照留下其他兄弟。

孝宗与张皇后鹣鲽情深,一生仅有两子,但次子朱厚炜早夭,只剩朱厚照。

朱厚照在位时间不算短,十六岁的时候就册立了夏皇后与其他一群嫔御,他的后宫之中也并不缺人,甚至于豹房之中也有不少,可朱厚照始终没有一子半女。

不论如何,朱厚照没有亲兄弟,也没有儿子,那么皇位只能传给宗室之中的其他人,由于武宗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所以真正传位给谁,还是看内阁的意思。

武宗弥留之际,内阁首辅杨廷和援引明太祖《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原则,从与武宗同辈的近支宗室子弟中确定继承人,而选中的就是兴献王世子朱厚熜。

其实按理来说应该选择朱厚照的子侄辈,然后立嗣,可尴尬的是,当时近支宗室找不到。

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比较年长,而他的一大群弟弟们,膝下子嗣大多比较年幼,根本没到生孩子的年纪,想要为朱厚照挑选子侄立嗣也找不到人选。

上溯一辈,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子孙当中,朱厚照其实是最年长的孙辈,他要传位,按照礼法的话那就是朱厚熜,因为朱厚熜是朱厚照最年长的在世堂弟。

朱见深膝下共有十四个皇子,而在朱厚照驾崩的时候,仍旧在世的仅剩衡恭王、寿定王、汝安王、泾简王与荣庄王这五个人。

朱见深的长子与次子都早夭,再来就是孝宗,皇四子乃是兴献王朱祐杬。

如果朱厚照需要传位,那么首先考虑的就是朱祐杬的子嗣,而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熙早夭,紧接着就是朱厚熜,当时朱厚熜已是兴献王的世子。

所以,从宗族礼法的长幼亲疏次序来说的话,朱厚熜的确是最有优先继承资格的宗室,可朱厚熜乃朱厚照同辈,如此一来,也意味着朱厚照绝嗣。

若是按照过去的惯例,册立朱厚熜之后,意味着小宗入大宗,朱厚熜需要奉张太后为母,以明孝宗为父,从此就不再是兴献王的儿子。

可传位圣旨乃内阁拟定,存在着漏洞,朱厚熜抓住“入统不入嗣”不放,开始了大礼议。

朱厚熜坚持认为自己只是继承皇统,并非是要继承孝宗一脉的宗祧,而群臣纷纷反对,这场名分之争旷日持久,结果成为了朱厚熜敲打群臣,巩固皇权的重要契机。

大礼议结果朱厚熜胜出,其生父朱祐杬被尊为皇帝,朱棣的庙号也因此从太宗变成成祖,而明孝宗这一脉还有武宗朱厚照,也彻底绝嗣,宗祧无人继承。

由网友 百代千秋史 提供的答案:

因行为荒诞怪异而饱受争议的明武宗朱厚照在短暂的人生里很能折腾,却没留下一个儿子。

朱厚熜能即位,主要是杨廷和力推的结果。不过,恐怕还是他的父亲兴王朱祐杬树立了好名声。当然,也离不开祖孙三代人的努力。

关于明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熜)即位这件大事,在清代张廷玉等人编修的《明史》卷190中是这样记载的:

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这里就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其一主导人物是杨廷和;其二呈现了立朱厚熜的关键依据《明祖训示》。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线索入手,解开朱厚熜即位的关键因素。

杨廷和在明武宗朝是内阁之首,是除明武宗外行政权力最大的人。杨廷和不仅人很聪明,而且很有判断力和预见性,于明武宗未崩但将崩之时,就已经看出了端倪进行了提前的准备和布局。

明武宗得年31岁(周岁29岁)。他的早亡完全是自己折腾出来的,是典型的“不作不死”。这事儿咱们从头说起。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谋划许久的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叛乱,是为宁王之乱。不过仅过了四十三天,就被赣南巡抚王阳明及吉安知府伍文定募集的散兵游勇平定,朱宸濠被擒。八月二十二日,特别喜欢搞事情、凑热闹的武宗朱厚照在宠信太监的怂恿下离开北京,再过一次亲征的瘾。正德十五年闰八月初八日,武宗于南京受宁王降。八月十二日,武宗开始返京。在途中,朱厚照作为游戏于淮安清江浦上学渔夫撒网,却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并因此患病“燥热难退”。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初十,南征的队伍浩浩荡荡回到了北京,文武百官出至正阳桥外迎接。此时群臣并未觉出异常。三天之后,十三日,武宗于南郊祭祀天地,过程中突然呕血,随即送入宫休养。次日,为了把祭祀天地的仪式补齐,仅在大内奉天殿举行庆成礼。此后,立春日的朝贺一同免去。这时候满朝文武都知道了皇帝这下病得不轻,但究竟能否好转却莫衷一是,毕竟大家都不是神仙嘛。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初九日,监察御史郑本公鉴于武宗身体状况不乐观,情急之下上奏武宗,望能于宗室间过继一人主掌东宫。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武宗身体略有好转。可是没过多久,就在三月十三日晚间已经自知不愈的武宗突然向身边的太监陈敬和苏进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并禀告皇太后,由太后与内阁议处天下事,并遗憾地表示自己耽误子嗣。十四日,武宗于豹房驾崩。

这期间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在做什么呢?

杨廷和画像。任杨廷和为内阁首辅,说明明武宗朱厚照并不糊涂,只是太过任性以致彻底放飞自我。

事实上,他已经预知到了结果。当武宗病重时,司礼太监魏彬等人到内阁称,御医已经尽了全力,请捐万金招募民间医生。敏感时刻,魏彬传递信息的方式很隐晦,但杨廷和已经充分感知到了。作为配合,杨廷和没有做正面回应,却暗中以伦理次序之说进行讽喻,魏彬听后唯唯答应。三月十四日,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根据皇太后之命,移殡到大殿,并讨论由谁继承皇位。于是,就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个场景。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

兄终弟及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的请求办理,皇位就这么定下来了。

正德十六年五月,朱厚熜抵达京师,上谥号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上庙号为武宗。

杨廷和力主朱厚熜即位的依据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训诫子孙的书籍:《皇明祖训》。它于洪武六年(1373年)颁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修订后再颁布,改名为《皇明祖训》。这其中关于皇位继承是这样规定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宪宗朱见深有子十四名,是除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外子嗣最多的大明君主。不过前两子皆早薨。继承其位的是皇三子朱祐樘,即明孝宗。明孝宗仅娶妻孝康敬皇后张氏一人,堪称千古帝王中婚姻关系的楷模。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子嗣不多。对的,“模范丈夫”明孝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次子朱厚炜,早夭。

既然选择做“模范丈夫”,就要承受子嗣偏少的后果。

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摆在杨廷和等人面前的皇位人选,明武宗是老哥一个,“兄终弟及”无从谈起。没办法,只能往上一辈捋。巧了!明武宗之父明孝宗的四弟恰好就是兴王朱祐杬,他就是朱厚熜同学的父亲。

何时出生真的是一个大学问。有时真是生得早,不如生得巧。

而且朱厚熜恰好是兴王朱祐杬的长子,按照祖训他当然是皇位继承人。不过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仅仅是规定而已。别忘了此时的“最终解释权”不在于早已作古的朱元璋,而是当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如果兴王的名声败坏,引起了他的担忧,自然能从《皇明祖训》翻出若干条款反对之。这里,我们还要看“出生日期排序表”之外的因素,那就是为了这个皇位,朱厚熜一脉付出了三代人的努力。

为了皇位,从朱厚熜的奶奶邵氏就开始为之争取了。毫不夸张地说,三代人的持续努力铺就了朱厚熜从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到紫禁城之路

明宪宗朱见深贵妃邵氏,随着孙子的即位,她成了朱见深朝宫斗的最终胜利者。

让我们先从朱厚熜的奶奶、明宪宗贵妃邵氏说起。

邵氏,浙江杭州府昌化县人。邵氏虽然家贫,但是其本人知书达礼,善诗文,又姿容美丽。不过她的命很硬,在入宫之前曾接连克死了七个未婚夫。命硬的她,因此闻名乡里,可是有一位武官偏不信邪,非要娶之,上马迎亲时,却坠马而死。面对命这么硬的熊孩子,家人也没办法了,就把她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也不知道这位镇守太监怎么想的,估计是怕死,就让邵氏参加宫女选秀,结果她还真被选中进宫了。估计那位镇守太监没少做其他工作,而且当时的背景调查也很潦草。邵氏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成为嫔妃,已不可考。传说某一夜邵氏在月下吟红叶诗,为宪宗所赏,于是就把她给幸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邵氏生兴王朱祐杬。同年,作为奖励,邵氏被封为宸妃。成化十四年(1478年),生岐惠王朱祐棆。成化十七年(1481年),生雍靖王朱祐枟。邵氏为朱见深生了三个儿子,可见她深受宠爱。于是,她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夺嫡的宫斗中。

说到成化帝朱见深,就不能不提他宠爱一生的万贵妃万贞儿(万贵妃被《万历野获篇》评价为“自古妃嫔承恩最晚、而最专最久者,未有如此”)。种种迹象表明,在夺嫡之争中邵氏站在了万贵妃的阵营里。实质上二人是各取所需。万贵妃虽然得到了成化皇帝的独宠且地位稳固,但她生的皇长子未满周岁就夭折,作为大龄女主的她已不可能再生育,为了晚年着想她需要将自己青睐的下一代立为太子,偏偏她与太子朱祐樘的紧张关系世人皆知。邵氏有三个儿子,但无奈太子之位已经早早确立。可是废掉太子,她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那位得到成化皇帝独宠的万贵妃。于是,万贵妃与邵氏就站在了同一阵营里。

[db:pic3]

在与太子的矛盾激化之后,万贵妃一次次地鼓动着朱见深废掉太子,易储邵氏所生的长子朱祐杬。但最后因为“天有异象”泰山地震,此事才作罢。兴王就藩的时候,按照惯例邵氏不得随从,留在宫中,母子常用诗赋彼此相寄。于是,邵氏与所有亲人这一分离就是三十余年。

尽管爱子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但成化帝朱见深在病重时册封邵氏为贵妃,这决定了她在后宫的地位和影响力。那接下来就看兴王朱祐杬的了,也许他只需要做好自己。

兴王朱祐杬留给后人的印象是嗜诗书,好学问,长史张景明曾经献所著《六益》于兴王,兴王赐之金帛说:“吾以此悬宫门矣。”兴王宫邸旁有台曰阳春,兴王平日最喜与群臣宾从登临赋诗。而且不爱珍玩,不喜女乐,非公宴不设牲醴肉食,更为难得的是他还乐善好施,有事儿没事儿赈灾恤贫。兴王还给我们留下了一桩典型事例。由于他的封地地处偏僻,当地的民风尚巫术而轻医药。兴王决心改变这个状况,于是撸胳膊挽袖子做起了郎中,他选良方,设药饵救治病患。为了能下点什么,他又与当地名医先后编成了《医方选要》、《外科集验方》、《本草食品便览》、《本草考异》和《本草食品续编》等五部医书,并亲自“躬为校阅”,为其写序。

故宫博物院藏明世宗朱厚熜御容。

这简直就是“大好王爷”的形象,在任何时代都会吃香的。 他熬死了明孝宗,熬到了宁王叛乱。他死之后仅两年,皇侄朱厚照就驾崩了。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朱厚熜与皇祖母相见时的场景:年事已高的邵妃眼睛已经瞎了,看不到但手可以触摸到。于是她:

摸世宗身,自顶至踵。

邵氏笑到了最后。

推荐内容